linux磁盘管理的基本步骤
我们知道目录文件中存储的是该目录下文件的文件名和inode的对应关系。通过ls命令查看的目录大小,其实代表的是这个目录中文件数量的多少。
并不反应目录实际在磁盘中所占的容量。通过df命令可以知道磁盘的总容量,du命令可以查看某个目录所占的磁盘容量。
作为linux系统管理员,磁盘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
向系统中增加一块磁盘,需要的基本步骤包括:
1. 通过fdisk命令对磁盘进行分区;
2. 通过mkfs命令将磁盘分区partition格式化(format)成特定的文件系统格式;
3. 可通过chkdisk命令对刚刚建立好的filesystem进行检验;
4. 通过mkdir命令建立挂载点目录,
5. 通过mount命令将格式化为特定文件系统格式的分区挂载到挂载点上;
当然我们在对磁盘进行分区规划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,比如磁盘分区(partition)应该定多大?
文件系统是否需要加入journal功能? inode与block的数量应该如何规划等。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主机的实际用途来考虑。
目前磁盘分区主要有MBR以及GPT两种分区表格式,这两种格式所使用的分区工具不太一样!fdisk适用于MBR分区表,而gdisk适用于GPT分区表。
在对磁盘进行分区之前,我们一般是先通过lsblk或blkid找到要进行分区的磁盘设备文件,再用parted /dev/xxx print命令查看磁盘的分区表类型MBR或者GPT,
最后根据分表类型来选择gdisk或者fdisk来对磁盘进行分区。
当然也可以使用通用的parted工具来对磁盘进行分区。我们后面都会一一介绍。
initroot编辑整理,转载请注明www.initroot.com